搜索 -

共找到“6836”个结果
  •   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的是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一位叛逆:纽顿-奈特(Newton Knight)的故事。奈特是密西西比当地人,南北战争中他从南军叛逃,组织了一队士兵,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名为“琼斯的自由国度”的国家。奈特不仅与一位黑人女奴结婚,拒绝回到南军服役,更是在密西西比这块邦联政府的属地解放黑奴,这在当时的美国实属罕见,也让他成为密西西比当地的一位传奇人物。
  • 有人戏称这部电影是“四个男人的一台戏”。  影片中基本没有特别引人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动作打斗场面,甚至没有撩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然而绕有趣味的是,影片除却赢得了1700万观众,还被当时权威电影杂志《苏联银幕》评为1983年最佳影片。  这样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讲述了前苏联20年代四个青年音乐家组办爵士乐队的故事。在那样一个“火红的年代”,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爵士乐很难被苏联官方接受。出现在影片中几乎所有文化场合的标语“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四个热爱爵士乐的青年就这样不合时宜、一波三折地进行着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拍摄完成的80年代,苏联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接触西方文化,当时,《巴黎最后的探戈》录像带开始半地下流行,持不同政见歌手的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立刻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主人公们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友谊的坚持也让人感觉亲近和鼓舞。  影片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对时代进行嘲讽,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打动观众,一个本应沉重的题材得以让人轻松地内省。  导演卡·沙赫纳扎罗夫、编剧亚·巴拉基杨斯基、摄影弗·舍弗兹伊克构成了一个强力组合, 剧本经过10次修改,人物性格设计上的差异赋予了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透视片中时代里的个体、音乐里的个性,我们看到一种俄罗斯哲学的智慧。或许有一天,你已经忘记了影片故事的情节,但是某些掺杂着辛酸与甜蜜、沮丧与欣喜的电影画面会在脑海中悄然浮现。  影片获198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国际音乐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波兰罗兹国际电影节银奖,并参展1984年伦敦、芝加哥、贝尔格莱德等电影节。
  •   伯格曼早期作品,讲三个孕妇在产房中的一天,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影片拍得很写实,有点纪录片的味道。本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四位女主角也共同分享了戛纳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奖。
  •   周潇(连凯 饰)1999年怀揣英雄梦只身前往贝尔格莱德,想当个战地记者。战争的残酷不但摧毁现实城池更有精神家园,当不成英雄做个偷生的“狗熊”也不错,有酒有肉有美女没事经常赌两把,偶尔也拉着“兄弟”李二宝(闫昌 饰)做点二手车的生意。因为赌债和二手车事故,黑老大米洛舍维奇(德拉甘·米恰诺维奇 饰)要他在九天之内抢到正在展览馆展出的皇家权杖来抵债,办不成就要死。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中国姑娘张瑾(费伟妮 饰)不远万里赴塞尔维亚认周潇当爹。从天而降的女儿在废柴老爹眼里比抢劫权杖更加棘手,赶走女儿、拉兄弟垫背、忽悠黑老大、溜之大吉,9天的时间能否从“狗熊”做回英雄?
  • 故事设定于1955年,叙述摄影师丹尼斯·史托克和好莱坞男星詹姆斯·迪恩在一场派对上首次碰面;狄恩想透过杂志的照片来为自己添增名气,因此瞒着老板与丹尼斯一同到对方的家乡印第安纳州,途中丹尼斯除了拍下他多张美照外,还为两人产生了坚韧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