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塞塔(瓦伦蒂娜?斯卡里希 Valentina Scalici 饰)和卢恰诺(朱塞佩?伊拉西塔诺 Giuseppe Ieracitano 饰)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弟,她们的母亲因为逼女儿卖淫而锒铛入狱。此事遭媒体曝光后,两人随后被两个警察送上了去孤儿院的列车。其中一个警察因事先行告退,将姐弟俩托付给警察安东尼奥(恩里克?洛维索 Enrico Lo Verso 饰)独自看护。姐姐背负着雏妓的心理压力,但是弟弟却总是我行我素,两人常常发生争执。安东尼奥总是默默旁观,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两颗稚嫩的童心。在经历了抢劫、酒店驱逐,学校开除、哮喘疾病等一连串霉运后,安东尼奥似乎跟姐弟俩建立一种亦父亦友的关系,然而一张报纸却让他们的世界陷入崩溃的边缘…… 本片获第45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片一开始,描述了一个移居米兰的西西里家庭故事的尾声。母亲没有丈夫,靠打零工为生,无法养活她的两个孩子(九岁的卢西亚诺和十一岁的罗塞塔)。为了维持生计,这名女子将罗塞塔卖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当局介入的那一天。母亲被捕后,孩子们被送往奇维塔韦基亚的一个机构。安东尼奥,宪兵卡拉布里亚,他受命与他的一位同事格里尼亚尼一起陪同他们乘火车。他本来应该和他一起翻译孩子们,但他却去了博洛尼亚去见他的旧情人,把整个任务留给了安东尼奥,这应该在几个小时的简单手续中解决。两个孩子立即对安东尼奥的制服表现出了一定的反感,事情继续变得复杂,这不仅是因为患有哮喘的卢西亚诺的健康状况;事实上,该研究所拒绝接纳这两个孩子,坚称安东尼奥带来的文件中缺少罗塞塔的医疗证明:这可能是管理层放弃一个被认为不方便的案件的借口。安东尼奥别无选择,只能在无法通过层级渠道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因为他被迫掩盖同事的伏击。然后三人前往杰拉,那里的第二个研究所应该容纳罗塞塔和卢西亚诺。安东尼奥独自一人,局势失控,被迫即兴发挥。孩子们在寄宿处住了一晚,费用由他承担。抵达卡拉布里亚后,他们在警察姐姐的家里度过了一天,恰逢为他们的一位亲戚举行第一次圣餐午餐。孩子们有机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与同龄人交往,安东尼奥将他们视为他的上级之一的孩子,这让他们感到放心。然而,在某个时刻,偏执而脾气暴躁的年轻客人帕帕莱奥夫人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张照片中认出了罗塞塔,并四处讲述这个女孩有过妓女的过去。罗塞塔遭受了打击,并开始感受到她生活中似乎不可磨灭的污点的沉重。穿越墨西拿海峡后,三人遇到了两位和蔼可亲的法国游客娜塔莉和马丁娜。然后,在诺托大教堂,一名抢劫犯抢走了一名来自罗塞塔的游客的相机。安东尼奥看到小偷逃跑了,想都没想就追了上去。到达他身边后,他设法逮捕了他并将他带到警察局。由于缺乏经验,而且完全出于善意,他没有考虑到他还必须在没有通知指挥的情况下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为期三天的长途旅行。元帅用严厉而轻蔑的言语斥责他,指责他的行为应该被视为绑架。不管怎样,三人继续他们的旅程。安东尼奥心碎了,不仅因为他可能遭受法律后果,还因为他对为两个不幸的孩子所做的善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深感沮丧。终于到达研究所附近,安东尼奥感到有睡着的危险,于是在车上的一个空地上停下来睡觉。故事在黎明时分结束,两兄弟静静地坐在路边,等待着他们的命运。受到新闻报道的启发,对事件的阐述[2]继续与三位主角的旅程的动态平行,他们穿越意大利,从米兰的儿童之家出发,然后前往罗马的博洛尼亚穿过卡拉布里亚,最终抵达西西里岛。三位主人公与国家一起,成为腐败和机会主义社会的受害者。[3] 即使在孩子们与母亲的关系已经破裂的戏剧曝光之后,在这段旅程中,家庭仍然被视为一个处于危机中的机构,一个尊重和虐待猖獗的环境。[4]人物们生活在一个剥夺儿童拥有童年权利的社会中,[5] [6] 在一个合法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中,[7]尽管主角们经常受到制裁而无法逃脱。三人不断地受到相互冲突的动摇,并反复发现自己处于几乎总是充满肮脏和临时性的情境和景观中。唯一的希望之源是主角们能够成功地在三人组中建立一种同理心,尽管从长远来看是乌托邦, [5] [8]然而原来的那座已经年久失修了。三人的性格特征通过面部表情反复说明,并在相当安静的场景中进行了详细的描绘。[9]后者与许多其他序列所特有的震耳欲聋的噪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Bipedalism, or 'two-footed walking', is the story of a painter who grew up in an orphanage and only years later learns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father's disappearance and death. Childhood memories bring the main character back to the past he buys a house in the suburbs that used to belong to his family. In the basement, he finds his father's archiv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ocuments on the hybridization of human race with related biological species. Studying the archive material, he unexpectedly finds evidence of efforts to renew the experiments on the remaining hybrid population. The painter then becomes a researcher, and consequently a victim. The basic idea of his father's research was to change, control and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human evolution - initially connected with eugenics theories of the period before World War II, and now being placed in a context of modern 'biotechnological' expectations by his former colleagues. The main character tries to recreate and realize his father's heritage, who was forced to cooperate with state terror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results of his secret research. In a tragic manner, this information turns into the main character's reality, at first forcing him to reappraise his father's values and later driving him to madness.
-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影评: 试图用文字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种荒谬的想法,而且对于亚美尼亚传统文化和宗教无法了解太多的我们,甚至无法完整说出哪怕一个细节所提供的含义。但对于这样一部风格鲜明突出的杰出影片,如果是因为无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话,那对于我们这个每日碟评栏目来说,是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尽管以下文字仅仅是提供一个视觉概况和大意揣测,也显露出编辑作者的浅薄无知,我们还是做出一篇碟评,供大家参考批评。 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我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无上宠爱。我从小就生活在严谨而温和的宗教氛围之内,在寺院中博览群书。我们民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女人们赤足清洗着地毯、男人们把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我们向骑白马的圣乔治顶礼致敬,通过浴室的窗户我见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乳房。 我成长为一个苍白清俊的青年,学习音律的同时,我也在生命中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女孩,她是我一生的女神,我们在对方心里寻找着自我。在富饶美丽的生活中,我得到的只是痛苦。我们享受着宫廷一般的社交、游玩、骑猎,但内心是无限的空虚。我们为自己的爱寻找一个庇护所,但正相反,这是一条通向死亡谷之路。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为了寻找自己的庇护所,我寻找了每一间修道院,我成了一名神父。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宗教领袖拉扎路斯逝世了,天上仁慈而权威的父亲失去了最得力的权杖,我在圣堂中埋葬了我们的精神之父——葬礼上挤满了温顺的羔羊。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见到慈爱的双亲,狂风骤起,将我从梦中惊醒。我看清了一切,奇怪的是很不文明。我明白是生活抛弃了我,我开始了自我流放的游吟诗人的生涯。 我是一个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在祖国的大地上流浪也无法止歇我的忧伤,我知道,等待我的最终将是死亡。 我去了,两个小天使把我带到通往死亡谷之路,他们还没有忘记带上我的木琴,也许我将在天堂为我的父亲歌唱。 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着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亚美尼亚一位十八世纪游吟诗人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传记影片,而是一首关于这位诗人的精神影像的诗歌。篇中运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现了十八世纪亚美尼亚民族风貌和这位诗人的心路历程。欣赏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朝圣,一次对诗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这张DVD中,还有一个20分钟的帕拉杰诺夫自述纪录片,虽然无法看到原长50分钟的全貌,但对于我们了解这位天才还是极为有益的。对于导演工作,帕拉杰诺夫说:“我相信,你必须生来就是一个导演,它就象十个童年的冒险。” 此外,一个10分钟的静物“写生”短片也值得一看。这个不知题目(有俄语?原文)的短片,如静物写生一样,描述了民族风格的花盆、椅子,古老油画上的男人、女人,生活中略现残破的建筑、雕塑。不知导演用意为何,但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钦敬,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被时间吞噬的一种失落感。 导演背景介绍 前苏联导演帕拉杰诺夫(SERGUEI PARADJANOV,1920-1990)一生仅以四部剧情长片呈现于国际,但他那结合诗、绘画、民俗志的独特影象风格,却使得他紧随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为电影史上两朵异样奇葩,烁烁闪耀着。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论在于:他们的电影都是诗的,亦即把俄罗斯传统的抒情诗融入影象里,成就影象诗或诗的影象。此外,两人也都乐于采用非习惯性的叙事。然而,在整个电影风格上,帕拉杰诺夫离传统更远,更狂野,也更倾向绘画。 帕拉杰诺夫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的亚美尼亚血统,那属于高加索的神话传说,以及回教与基督教交错的宗教圣灵,是他所有创作汲取的灵感源泉。他的作品将高加索的草原复活在中世纪的时空下,隐隐透露出一个着魔的宇宙,神秘而诡异,并充满强烈的仪式性质,人和动物在其中不面沦为牺牲祭品。 这些与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杰诺夫的镜头下具有庄严的美,乍看俨然如图画里的宗教圣像,而失去了写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没有加以刻画,主角通常摆荡在牺牲、服从和热烈追寻自由中,最终毫无动作,也无作为,只是在土地上生与死,因为帕拉杰诺夫从不以连续性的叙事来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较接近图画电影或照片电影。摄影机定住不动,摄入一张张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纪的壁画、或拼贴的画作,所有的物质都呈现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透视与景深,宛如被禁闭在画框里无法移动向外,却又象向镜框外作无限延伸。 可知,帕拉杰诺夫不只专擅电影,对诗与画也十分娴熟。他一生集诗人、短篇作家、画家、和导演于一身,各类作品都相当丰富。他去世后的隔年,亚美尼亚共和国 EREVAN市政府将他故居改成博物馆,开放给公众,陈列他的绘画、拼贴、手稿、家具、海报等,展现他一生不寻常的创作经历。 1924年出生于乔治亚首府TBILISSI的帕拉杰诺夫,父亲是个古董商,母亲是当地的美女。他中学进的是音乐学校学声乐和小提琴,并参加绘画和壁画课程,也参与戏剧演出,后来他的戏剧教授督促他报考莫斯科电影学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导演IGOR SAVTCHENKO。第二年,他与一群TBILISSI同学因夜晚荒唐行径及同性恋嫌疑被捕——这是他首次尝到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叛逆个性使他象冷战时期的不少苏联导演一样,动辄被控以莫须有的罪名而羁狱。 隔年被释放后,IGOE SAVTCHENKO找他担任一部新片的助导,并让他导十分钟的一个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个靼旦大学女生结婚,但她的家人为报复而杀了她。帕拉杰诺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辅,进入基辅的杜普仁科制片厂,与人合导两部片。终于在1958年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那是一部有关爱情的音乐喜剧。这期间,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对象是个外交官的女儿。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长片,但这三部影片未在基辅以外地区上映。 1965年,国际影展首次认识帕拉杰诺夫导演。他前一年拍摄、为纪念乌克兰作家MIKHAIL KOTSIOUBINSKI百年诞辰而改变自其短篇小说的《被祖先遗忘的阴影TENI ZABYTYH PREDKOVI》先在MAR DE PLATA影展获最佳导演和评审特别奖,接着被选参加旧金山、罗马、蒙特利尔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间大电影院推出时,观众在赞赏中有所保留,尽管如此,并无法使此片作更大范围的发行。 此后,帕拉杰诺夫多次公开声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识分子,终于把自己也拖入险境。1973年12月,他从莫斯科旅游归来,旋被当局逮捕审问,并入狱。莫斯科电影界在圣诞节时获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欧洲的报纸转载登出,帕拉杰诺夫被控“同性恋” 罪名,判决五年的劳改营。同时,一个被盗印的《石榴的颜色》版本被偷运出国,引起国际关注,欧洲电影界组成一个帕拉杰诺夫声援团向苏联施加压力,经过法国作家阿拉贡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获释。 此后,他的几个拍片计划都未蒙通过,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几壶酒贿赂官员让他的侄儿进大学,所幸入狱半年多即被释放。1983年,苏联的政治逐渐松绑,他才有机会拍摄20分钟的短片《苏哈密堡垒的秘密 LEGENDA O SURAMSKOJ 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参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评。此时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摄机会源源不绝。1987年的《吟游诗人ACHIK KERIB》受邀伦敦及纽约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获准出国参加鹿特丹影展。迟来的荣誉对于已迈入老年的他似乎带点苦涩。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发症时时于EREVAN。7月,他的灵柩被移往亚美尼亚伟人纪念馆,沿途有五万多人追随他的行列。 二:关于本片背景知识介绍: 本片人物:莎耶特.诺瓦介绍 《石榴的颜色COLOR OF 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诺瓦SAYAT NOVA》,诺瓦是十八世纪亚美尼亚着名的吟游诗人,年轻时曾受到格鲁吉亚的国王赏识,被召入宫,成为宫廷诗人,晚年则笃信宗教,成为僧侣,避世于修道院。帕拉杰诺夫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不要在影片中寻找诺瓦的一生。”他籍电影方法将诗影象化,只是打算呈现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所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 补遗:僧侣诗人萨雅·诺娃(1712- 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杰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年青时,他成了一名吟游诗人。活动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而后被亚美尼亚人称之为“SAYAT NOVA(歌王)”,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他与格鲁吉亚王国安娜公主相爱了,因而被国王下令放逐。在亚美尼亚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度过残生。或许与本片有着一定联系就是:萨雅是由入侵格鲁吉亚的波斯王国士兵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