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利

共找到“18329”个结果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查理斯(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饰)受伤并失去了记忆,几十年的人生突然变成了一张白纸,带着迷惘和绝望的心情,他与舞女波拉(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 饰)邂逅了。在得知了查理斯的情况之后,波拉果断的担负起了照顾他起居的职责,在波拉的精心照料下,查理斯渐渐的康复起来。尽管记忆并没有恢复,但重拾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他成为了一名作家。   一场意外的车祸唤醒了查理斯脑海中的记忆,同时也带走了关于波拉的一切。伤心欲绝的波拉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以秘书的身份再次接近了毫不知情的查理斯,这对心心相印却一再错身而过的情侣能否获得圆满的结局呢?
  •   杰弗里·拉什、杰·科特尼([自杀小队])加盟新版[鹈鹕的故事],影片改编自科林·狄力同名小说;1976年,导演汉瑞·塞夫兰曾将该小说搬上大银幕。影片围绕澳洲海岸边一个关于友情与爱的故事展开。导演肖恩·斯伊特(澳剧《深水迷案》),影片将采用真人与3-D电脑特效动画相结合的形式。7月开机。
  •   公元2024年,一种名为COVID-23的病毒肆虐全球,突变后的病毒致死率超过50\\%,全球迈入大封锁第四年。美国政府为了控制疫情,强制将所有染疫的美国人送往名叫「Q区」的隔离营,以非人道的手段进行管理。在这绝望的世界,对病毒免疫的快递员尼可(K·J·阿帕 饰)与女孩莎拉(索菲亚·卡尔森 饰)坠入了爱河,两人却因为居家隔离的缘故无法相见。但当莎拉意外接触确诊者即将被强制送往隔离营,尼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穿梭在杳无人烟的洛杉矶街头只为了找出任何可以拯救莎拉的方法…
  • “柏林学派德国新锐女导演玛丽亚·施佩特2007年的作品。  今年 ,她的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组》荣获了2021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奖银熊奖,获得了影迷的大面积关注,这部独树一帜的影片不仅是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一部纪录片,也是长度最长的一部,时长217分钟,是从200多小时的庞大素材中剪辑出来的。  她的影片不乏对德国新移民的关注,而早在2007年的这部影片《麦当娜》中,其实就已经在关注这个话题,当然,《麦当娜》并不是纪录片,但同样很写实,描述了一个叫丽塔的德国女子,她从不承认自己的母亲。丽塔生育了六个孩子,并迫使母亲担任孙子孙女的母亲,糟了,怎么这么像前几天那个韩国的离奇故事?当然,这是文艺片,没那么多离奇情节。  这部影片完全站在女性的视角来探讨德国社会话题。故事的开始,作为年轻的德国母亲,丽塔带着一个小婴儿独自去美国寻找生父,但生父早已有了自己的家人,并不想这个陌生人闯入,于是丽塔的美梦破碎。  当故事转移到德国后,气氛变得更加阴沉,丽塔和母亲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大。丽塔的好几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父亲,她把这些孩子丢在母亲的家里,以便她可以和朋友出去。电影对人性心理的刻画太准了,似乎更想表明丽塔与她周围的世界脱节,而不是探究其背后的可能原因。这时,一位美国黑人士兵走入她的生活,并且容纳了丽塔和她的孩子们。  在影片视觉呈现上,导演有意识地选择了单调和灰色,半纪录片式的方式,随着故事的进展,巧妙地为丽塔的新公寓装满了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更多的色彩体现。总体而言,这个女导演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柏林学派(德语:Berliner Schule)(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则用了“新新浪潮”(nouvelle nouvelle vague)这个词形容这些与众不同的德国青年导演作品)是指于19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萌发的一个新的电影运动,被用来统称一系列在国外(尤其是法国)受到影评推崇的德国电影。柏林学派并没有明确的电影风格或规范,但是许多电影作品处理了人际与社会关系,并以含蓄的人物、情绪或场景的手法来记录当代德国社会的变迁。--乱耳飞舞字幕组
  •   《麦田里的叛逆者》根据Kenneth Slawenski所著传记《塞林格的人生》(JD Salinger: A Life)改编,由丹尼·斯特朗(Danny Strong)自编自导。整部影片围绕塞林格创作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展开,这部小说影响了几代美国人,让塞林格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世界文坛上。不过塞林格本人十分低调神秘,他一生中只创作了这一部长篇小说,成名后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麦田里的叛逆者》将展现塞林格叛逆的青春时代、二战参军的经历、他的爱恨情伤以及精神上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