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时代的悲惨经历让勇敢战士猎狼犬(亚历山大·布哈罗夫 Aleksandr Bukharov 饰)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即便失去了自由沦为奴隶,但猎狼犬心中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半分减损。终于,猎狼犬找到了机会逃脱了敌人的禁锢,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猎狼犬去完成。 海伦公主(奥莎娜·阿金什那 Oksana Akinshina 饰)遭遇了被诅咒的命运,她不仅被迫和恶魔的儿子维尼塔(安纳托里·贝利 Anatoli Belyj 饰)订下了婚约,还为了召唤邪恶的女巫而献出了自己的鲜血。猎狼犬的到来替海伦公主带来了希望,在敌人重重的包围之中,猎狼犬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吗?
- 青春的岁月多彩而惆怅,成人的世界则充满失落和无奈。15岁的男孩帕尔(Rolf Sohlman 饰)平时在父亲(Bertil Norstr?m 饰)的修车行帮忙,偶尔还要和家人去看望住在疗养院、倍感孤独的爷爷。女孩安妮佳(Ann-Sofie Kylin 饰)拥有一个推销冰箱总是失败却高傲无比的父亲(Bertil Norstr?m 饰),还有一个美丽但却因个子太高无法成为空姐的阿姨(Anita Lindblom 饰),这些成年人心中的失意远远大于他们人生所得。 相反正处在青春期的帕尔和安妮佳则躁动、奔放。两个孩子在疗养院的露天派对上邂逅,慢慢走到一起,帕尔因被大孩子揍了一顿假装对安妮佳不理不睬,但是青春的焰火其能就此熄灭?他们最终重归于好,共同品尝着幼稚的爱情之果所带来的青涩和甜蜜…… 本片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及国际评论奖、UNICRIT奖、IWG Golden Plaque奖、瑞典哥德堡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等4个奖项。
- 有人戏称这部电影是“四个男人的一台戏”。 影片中基本没有特别引人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动作打斗场面,甚至没有撩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然而绕有趣味的是,影片除却赢得了1700万观众,还被当时权威电影杂志《苏联银幕》评为1983年最佳影片。 这样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讲述了前苏联20年代四个青年音乐家组办爵士乐队的故事。在那样一个“火红的年代”,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爵士乐很难被苏联官方接受。出现在影片中几乎所有文化场合的标语“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四个热爱爵士乐的青年就这样不合时宜、一波三折地进行着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拍摄完成的80年代,苏联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接触西方文化,当时,《巴黎最后的探戈》录像带开始半地下流行,持不同政见歌手的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立刻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主人公们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友谊的坚持也让人感觉亲近和鼓舞。 影片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对时代进行嘲讽,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打动观众,一个本应沉重的题材得以让人轻松地内省。 导演卡·沙赫纳扎罗夫、编剧亚·巴拉基杨斯基、摄影弗·舍弗兹伊克构成了一个强力组合, 剧本经过10次修改,人物性格设计上的差异赋予了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透视片中时代里的个体、音乐里的个性,我们看到一种俄罗斯哲学的智慧。或许有一天,你已经忘记了影片故事的情节,但是某些掺杂着辛酸与甜蜜、沮丧与欣喜的电影画面会在脑海中悄然浮现。 影片获198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国际音乐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波兰罗兹国际电影节银奖,并参展1984年伦敦、芝加哥、贝尔格莱德等电影节。